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长清僧原文及翻译(长清僧注释),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长清僧原文及翻译(长清僧注释)。
网友提问:为什么说蒲松龄的《长清僧》阐述了真正的得道高僧?
优质回答:《长清僧》出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《聊斋志异》,主要讲山东长清地方,有位道业高深、品行纯洁的八十多岁的老僧圆寂了。他的魂魄进入马上摔死的旧官宦的公子。公子回家向家人仆人诉说自己是僧人。众人劝导他,他保持僧人生活习惯,只吃米饭,不吃酒肉,不与妻妾睡觉,不理钱粮帐册。公子来到长清寺,看见当地风光与昨天一样,来看僧人(自己)的坟墓,告诫众僧“你们的师父是个恪守戒律的僧人,他遗留下的手迹,应当谨慎地守护好,不要使它受到损害。”公子回家几个月后,一个月自己来到长清寺,向众僧叙述了他还魂的经过,又说了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,全都符合事实。众僧相信并侍奉他。家里请他回去,他不回,送来金银绸缎,他只收入布袍。友人拜访公子,他只说他八十多年所经历的事情。
蒲松龄蒲松龄(1640-1715),清代杰出的文学家,字留仙,一字剑臣,别号柳泉居士,世称聊斋先生,一生醉心仕途,屡次不中,转攻文学,以谈狐说鬼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,封建科举与礼教对人民的伤害。
为何说《长清僧》阐述了真正的得道高僧?主要有几下方面原因。
老僧道业高深。八十多岁的老僧圆寂后,魂魄不进入阴间,魂魄飘向河南。河南有个旧官宦世家的子弟,这天率领十几个骑马的侍从,架着猎鹰打兔子。忽然马受惊狂奔不止,公子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。这时老僧的灵魂恰好与公子的尸体相遇,倏忽而合,公子竟然渐渐苏醒过来。普通人死亡后,魂魄入阴间,被鬼差押入地狱。只有得道高人才可以借尸还魂。老僧死后,魂魄可以进入官宦世家公子的尸体重生,说明老僧道行高深。老僧品品纯洁,坚守戒律。老僧借尸还魂后,重生为官宦世家公子。他依然坚守戒律,不忘向佛之心。他保持僧人生活习惯,只吃米饭,不吃酒肉,不与妻妾睡觉,不理钱粮帐册。说明老僧不贪钱财,不近女色,坚守戒律清规。老僧不贪恋富贵,坚持回寺修行。公子回家几个月后,一个月自己来到长清寺,向众僧叙述了他还魂的经过,又说了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,全都符合事实。众僧相信并侍奉他。家里请他回去,他不回,送来金银绸缎,他只收入布袍。友人拜访公子,见他默然处之,心志坚定;虽年仅三十多岁,却总说他八十多年所经历的事情。老僧不忘初心,不贪恋世间富贵,回寺坚持修行。《长清僧》从老僧圓寂后能够借尸还魂重生为官宦世家公子,不贪恋钱财,不近女色,坚持戒律清规,不忘初心,坚持向佛修行的佛心来阐明老僧是真正的得道高僧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人要做一件正确的事,不仅是一时一刻的坚持,还应该是一辈子的永恒。
其他网友观点假如上天给你重新选择的机会,你的一生会怎么度过?是否还和当下一样?
假如你的灵魂跑到了一个世俗眼光中的成功人士的身上,你是按照这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还是坚持自己的习惯?
假如今生你生活贫苦,突然有一天穿越了,穿越成了一个锦衣玉食的人身上,你会怎么生活?
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》中就写了这么一个故事——山东长清僧,细细思来,可谓令人感触颇多。
山东长清(今济南长清区)一座寺庙,有位得道高僧,八十多岁了仍然参禅证悟孜孜不倦。
某天,高僧突然跌倒圆寂了,而老僧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,灵魂飘到了河南地界。
恰好此时有位官宦世家子弟狩猎时从马上摔下来死了。高僧的灵魂和世家子弟的尸体结合在了一起。
公子醒来之后大吃一惊:“我是僧人,怎么来到了这里!”
家人以为公子摔蒙了,轮番对其开导。
公子不再辩解,但面对锦衣玉食、成群妻妾,敬而远之,每天只是粗衣素食,睡觉也是独自一人。对于家族钱粮产业,公子也都拒绝处理,全部委以他人。
如果是你,你能坚持不为所动吗?
几天后,公子有了些精神,向仆人询问长清县路线。知道后,他第二天就前往了长清。
到了长清,公子见到了熟悉的场景,径直来到了寺庙。
老僧的弟子见到富家子弟来到庙里,接待非常恭敬。
公子不问其他,只问老僧情况。得知尸体已经入土,公子来到坟前默默不语,不知道在想些什么。
这个场景很是令人伤感:三尺孤坟,荒草未合,自己的身体即将化作一抔黄土,灵魂寄托在他人之躯,心中有言还不能说与他人。
公子临走嘱咐弟子说:“你们的师父是个恪守戒律的僧人,他的遗物应该保存好,不应该随意丢弃。”众僧答应后公子才离去。
回到家后,公子怅然若失,对于家务事一概拒绝。
过了几个月,公子独自一人来到了长清。
他对弟子们说:“我就是你们的师父。”
弟子们认为他在讲笑话。老僧于是叙述了他还魂的经过,又说了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。众僧这才信以为真,于是像以前对待老僧那样侍奉他。
后来,公子家中屡次来人求他回去,他都没理会,家中妻子送来的东西也只是留下布袍,其他一概不收。
以上就是《聊斋志异》中长清僧的故事。
蒲松龄评价说,老僧之所以魂行千里不散,是因为他修持到了恒定的境界,重生后,面对纷华靡丽之乡,能绝人以逃世。
《六祖坛经》中云:“时有风吹幡动。一僧曰风动,一僧曰幡动。议论不已。惠能进曰:‘非风动,非幡动,仁者心动。’ ”
命由己造,相由心生,世间万物皆是化相,心不动,万物不动,心不变,万物不变。
《华严经》曰:一切诸佛身,皆有无尽相,出现虽无量,色相终不尽。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说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”,滚滚红尘,美女、财富、权利,面对无穷诱惑,你是坚守道心还是迷失自我?
有些人(包括眼下很多僧人)可以坐在高台夸夸其谈,可是诱惑来到眼前,却忘了初心,甘愿随波逐流。像故事中老僧的弟子看到富家公子到了寺庙,也免不了“伏谒甚恭”。
说放下容易,做无色无相难,面对诱惑不为所动,长清老僧做到了。
六祖慧能:
身是菩提树,心为明镜台。
明镜本清净,何处染尘埃!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
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!
其他网友观点我看未必吧。
佛教史上那么多高僧,为什么偏说这个故事里的和尚是真正得道的高僧,这是您对佛法根本就不理解的缘故。
首先,佛陀是不承认有魂魄一说的。如果说有,这和尚魂魄游游荡荡,而阿弥陀佛却没来接引,敢问他念佛得道了吗?
念佛本就为度脱生死,了无挂碍,不再挂恋凡尘俗世,又怎么会借尸还魂?佛经里说人死后业力会带着中阴身(不是魂魄啊),唯识宗里叫末那识(也有说阿赖耶识),会见着动物交配就往里钻,生在哪生成什么就看自己活着时候造的业了,那这和尚的业力你认为是什么样的呢?
咋看都不像得道的高僧嘛。
更多长清僧原文及翻译(长清僧注释)请持续关注本站。
发布评论